1条跑道、1个枢纽、3条轨道、7个通道、4片区路网、6个客货运站——为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在推进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成都市交委按照市政府和省交通厅的统一安排,基本编制完成了《成都市交通基础设施灾后重建规划》。
近日,成都市交委组织召开“‘5·12’地震灾后重建与发展国际城市规划与交通运输研讨会”,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对我市综合交通规划及交通灾后重建规划提出了建议及意见。据介绍,总投资16.5亿元的首期9个灾后恢复重建的交通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将确保在年内开工建设。
总体目标 五年内提升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灾害损失评估是科学编制规划的基础,”市交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灾情发生后,交通部门随即赶赴都江堰、彭州、崇州等重灾区,实地调查交通基础设施损失情况。根据最新统计,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因灾直接受损金额为55.4亿元,其中道路桥梁损失51.5亿元,客运场站损失9513万元,各类管理用房损失约2.6亿元,水运及安保设施损失6200万元。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市政府和省交通厅的统一安排,目前,市交委已基本编制完成了《成都市交通基础设施灾后重建规划》,该规划对我市交通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将力争三年内恢复灾区所有受损道路,保证灾区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五年内对灾区及整个成都市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进行一个全面的升级提高,促进综合交通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任务 973亿元建 22个重大项目
根据交通灾后重建规划,我市交通部门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将重点推进“113746”重大项目,即1条跑道、1个枢纽、3条轨道、7个通道、4片区路网、6个客货运站这累计22个重大项目。
其中,“1条跑道”指的是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及第二候机楼;“1个枢纽”指的是位于沙河堡的成都新客站综合交通枢纽;“3条轨道”为成灌、成彭、成大这3条通往我市主要灾区的轨道交通线,总长度约140多公里;“7个通道”为龙门山、东部、成温邛、成灌、成彭、成德、成新蒲这7条公路交通通道,其总长度在600公里以上;“4片区路网”指的是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这4个受灾区的区域内重建路网,总长度达到260多公里;“6个客货运站”则是都江堰客运站、都江堰货运站、彭州客运站、彭州货运站、大邑客运站和崇州客运站。
市交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根据初步测算,这22个重大项目的总投资将达到约973亿元,其中双流机场第二跑道130亿元,综合枢纽50亿元,公路项目500亿元,轨道交通250亿元,客运场站40亿元、管理用房、水运设施、安保设施等3亿元。
首期项目 确保年内 开工9条公路
记者了解到,按照“直接保障抗震救灾工作的应急抢险;直接服务于恢复灾区当前生产、生活需要;提高路网结构及运行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符合灾后重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交通专项规划且前期工作基本成熟;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复苏及增强外来投资者信心”的原则,目前,市政府已经确定了我市首期灾后重建交通项目。
据介绍,首期灾后恢复性重建项目为9个,总投资16.5亿元。包括省道106线川西环线、虹口旅游路、龙池旅游路、蒲新路、彭白公路、华怀路、鸡冠山旅游路、九龙沟旅游路和安 路。目前,交通部门正在统筹推进前期工作,力争9月底完成工程施工及监理招投标工作,确保所有项目在年内开工建设,在2010年年底全面完工,全面满足灾区重建交通需求。其余灾后重建道路项目则将根据灾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安排建设。
另外,我市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另一个重大项目——备受关注的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已获得铁道部与省政府同意建设,目前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铁道部工程鉴定中心的审查,正在进一步优化线路布局及站点设置,将于今年10月开建,项目工期为1.5年,2010年5月投入运营。本报记者 黄颖
环状+走廊 交通总体规划仍按原有布局推进
——市交委有关负责人谈灾后成都交通重建和发展规划
正在全面打造中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成都,在汶川大地震后,整个城市的交通规划和建设方向会不会有所调整?在灾后重建和今后的全面提升中,成都交通的总体发展方向是什么?……带着广大读者广泛关注的这些问题,昨日,本报记者对市交委副主任张殿业进行了专访。张殿业表示,地震后,成都交通总的规划建设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将按照原来的布局,即在《成都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框架体系下继续推进。
环状+走廊 交通布局仍然不变
“成都交通的发展仍然将按照环状加走廊式的布局来进行,这个布局不仅不会因为地震而改变,反而是经过大地震后,更加印证了这个战略布局意图是十分正确的,”张殿业表示,这一布局也是对去年初步编制完成的《成都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直接体现。
据介绍,根据《成都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未来我市的市域交通将按照“三环+七走廊”的布局进行规划建设,即三个圈层内的环状通道以及连接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之间的走廊式交通。
“未来,成都市的综合交通建设仍然会继续这一思路,在每个走廊内由轨道交通、高速路、快速路、主干道共同来组成一个综合的交通网路布局,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实现客运和货运系统都能够快速到达。”张殿业表示,“环状+走廊”的交通布局将大大促进走廊沿线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为实现“全域成都”内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支撑。
震后规划 将更注重路网的可靠性
“当然,地震后,成都的交通规划和建设肯定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调整,”张殿业表示,地震给成都交通带来的一个反思就是,“路网的可靠性和连通性也很重要!”张殿业表示,如果没有路网的连通性,假如一条路断了我们就会觉得这条路是不可靠的,而产生这种不可靠感觉的原因就是它与整个路网失去了联系,“所以今后在路网的规划上我们一定要做到多通道,即使技术标准不一定很高,但是它的连通性一定要很好,对于山区道路尤其如此。”
通过重大项目 拉动成都灾后重建
在采访中,张殿业还特别提到,尽管会有一些调整,但灾后交通项目的规划重建仍然将在《成都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框架体系下来进行,包括前面提到的“113746”项目,本身也没有超出这一框架体系,本身也是成都交通规划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只是由于灾后重建的特殊性,一些项目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就特别需要加快其规划建设的进程。
“‘113746’项目中的1条跑道和1个枢纽就是很好的例子,”张殿业说,从这次地震中表现出的情况来看,我市的运力依然还是不足的,“航空运力的不足就反映出来成都一定要建第二机场,而在建第二机场之前就必须要加紧建设双流机场二跑道,所以我们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特别将加快第二跑道的建设写在了最前面。同样,成都新客站等项目也是这样的原因,其目的都在于通过这些重大的交通枢纽项目拉动整个成都灾后重建。”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