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具有时代烙印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抓住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重叠的时机,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是核心;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是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新型工业化成功的关键是大量转移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型工业化要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好的目标,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科技创新
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文明建设的一个永恒主题。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人均国民收入还不到1000美元,农村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普及率不到30%,每年还要进口1000多万吨钢材、100多万吨化纤原料、50-60%的机床、70%的轿车工业装备、30%中高档服装面料。因此,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目前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总人口大概是7亿多,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一共花了200多年时间。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中国实现工业化意味着使全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多,这必然对全世界工业化进程及格局产生巨大影,向,使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表现得更为严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广泛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一条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相辅相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既高速增长又不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既提升结构又能扩大就业的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
一、新型工业化的机遇: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提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又称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就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但只是到了最近10年,知识的重要性才更加突出地显现在人们面前。
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有其鲜明的特征:(1)市场竞争主要依靠知识生产率。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价格竞争,在价格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在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商品的能力,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或生产同样数量的商品时间所耗费的时间越少,则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则越低。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可以在市场上与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展开价格竞争,以低成本、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能力取胜。格兰仕的成功,运用的是工业经济时代常用的价格竞争手法。(2)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要手段,越来越转向以非价格竞争手段为主。所谓非价格竞争指的是企业依靠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新颖、实用、方便的产品,提供更加优质的令人满意的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竞争。要做好非价格竞争,关键在于企业的知识生产率高低,即把新知识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效率高低,知识生产率高低取决于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高低。海尔的成功靠的是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研制出市场需要的、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靠的是依靠知识生产率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3)知识经济的核心环节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速度不断加快,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对科技人员和有高度熟练技能工人的需求日益增长,学习变得非常重要,学习和创新的效率高低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知识经济是无疆界的全球化经济。在相对封闭的传统工业经济时期,推进工业化的国家曾经走过一段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的道路,依靠资源高投入不断推进工业化,在工业化进程中往往遇到严重的资金瓶颈、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国际产业结构重新布局和调整时期,在跨国公司跨越国境、边界进行全球生产安排和金融运作的今天,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和勃勃生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全可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50%以上、技术的60%以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正是合理运用了外部资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才如此迅猛,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才显现得较为充分。世界500强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全球最重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正在将其生产网络扩展到中国,几乎所有的工业项目跨国公司都已进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占中国外贸出口的比例,从1991年的17%,上升到2001年的近50%,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之中。国际资本正源源不断地加快流入中国。1990年,中国吸收的国外直接投资相当于东盟四国的1/3,现在相当于它们的两倍多,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国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比2000年下降51%,而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高达468亿美元,增长15%,2002年达到52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国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现在为数众多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正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流动,由于我国拥有大量的质优价廉的劳动力、经济处于持续增长时期、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社会治安状况好、政府办事效率不断提高、法制环境逐步健全,而且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庞大的现实与潜在市场,因此成为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进行生产布局的首选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投资、人才、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提升工业化水平。
二、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所谓工业化是指以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为开端,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而处于统治地位的过程。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所谓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基本上是在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电子信息技术当时还没有出现,甚至信息问题对于工业化过程的重要性也还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信息化发展很快,完全可以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既不违背传统工业化的一般规律、逾越工业化某些发展阶段,又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跟上发达国家现代化步伐。
发达国家信息化的经验表明,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最主要的不是其本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手段,能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得到普遍提高,使工业化的时间进程大大缩短,实现跨越发展。美国曾依靠汽车、钢铁和建筑三大产业的发展,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保持过106个月的持续经济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纪录。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制造业水平迅猛提升,制成品质量稳定、成本低廉,美国逐渐丧失了工业经济的竞争优势,在80年代出现了失业率11%、财政赤字到了危险境地、由最大债权国变成最大债务国的严峻形势。“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实施后,美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了美国119个月的持续经济增长,推动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极大地提升了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具有坚实基础。移动通讯技术在发达国家从模拟式发展到数字式,大体经历了10年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不到5年的时间。信息产业部曾规划到“八五”末期,我国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万部,“九五”规划达到100万部。而实际发展速度是原先设想的十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截止2002年底,我国移动电话拥有量已经达到2.07亿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14亿户,电话用户数量居全球第一,互联网用户达5000多万户,上网人数居世界第二。一个覆盖全国、连通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化的现代通信网已基本形成,长途传输、本地交换、移动通信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00年我国电子通信产品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成为我国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国内许多城市竞相提出建设“数字城市”、“数码城市”、“信息港”等。显然,在我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产生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完全可能。
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客观需求。我国目前已经是工业大国,但不是工业强国,我国钢产量已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位,但轿车用钢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家电板、造船板、不锈钢板及石油专用管等10多个品种的年进口量仍达50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95%以上的工业产品出现了相对过剩,但由于国际竞争力能力不强,过剩的生产能力不能通过扩大出口得以消化;出口的工业品中,原材料、初级产品和简单组装的低附加值产品占相当大的比重,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间接带动方式,表现在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产品的水平提升方面,如光缆设施和通讯的普及、计算机性能价格比的提高、软件的丰富等,为工业化(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二是直接带动方式,表现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使企业开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短、质量好、成本低、服务好,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工业化将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方式有:一是为信息化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都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发生和形成产品及新兴产业的;二是促进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作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巨大市场,工业化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需求,从实践看,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包括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资源规划、供需链和电子商务以及系统集成、系统服务的企业;三是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需求。例如设计中的智能化设计、协同化设计和虚拟化设计,以及基于网络的异地互操作层次的协同设计等等,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直接的动力。
信息化可以改变工业化发展的方式,牵引工业化朝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朝技术密集的层次跃进。制造业信息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点,是信息技术直接带动工业化的切入点,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信息化。
三、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转移大量剩余劳力
城市是第二、三产业的载体,现代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化水平也是工业化水平的标志。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有三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均与城市化程度相关:一是产业结构指标,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二是就业结构指标,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三是城乡结构指标,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我国1979年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8%和24%。2001年变为15%、51%和34%。从产值指标看,我国上个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从更为重要的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我国工业化之路才走了一半左右。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65亿,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仍高达50%,高于20%的国际工业化标准;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7.66%,远低于60%的国际标准。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表明,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极大的动力作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非常缓慢,1800年时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只有3%;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以每50年翻番的速度增长。1850年为6.4%、1900年为13.6%、1950年为28.2%,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50%。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大规模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业生产必然向城镇集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这是由城市特点和工业生产性质决定的。工业经济是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因为大工业是一种具有高度协作性的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在一定地域的集中,同时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生产的集中必然会带来居住的集中。农村的根本特点是孤立和分散,城市的根本特点是集中。城市集中,包括人口集中、生产集中、消费集中、财产集中、政治集中等五个方面。
我国工业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更滞后,我们必须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加速城市化进程。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促进人口向城市或城镇集中,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发展机遇,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支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需要比传统工业化时期更多的从事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提供各种服务;新型工业化将带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传统产业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更新、改造和发展;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城市的扩张能力将大大增加,一些离城市较近的郊区会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一些离城市较远的地区,则可能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成为大中型城市的加工型基地的卫星城,逐步实现城市化。新型工业化改变了传统工业化时期的大工业、大机器、大车间的工业模式,代之以小型化的工厂、机器和车间,使城市的空间能够得以重新整合,利用率得以大大提高,城市能够容纳的人口得以大大增加,必将持续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我国传统工业化通常是运用行政手段,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工业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十分有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在未来20年,把2-3亿农业人口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的集聚,使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将比现在增加60%,使大量农民成为农业工人、服务业工作人员或其它非农职业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先进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有助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致富,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
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239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我国制造业总量已经名列世界第4,占全球份额的5%左右。然而,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比重与地位、产业结构与企业集中度、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自主核心技术,不仅比不上当年的英国,更比不上现在的美国、日本和德国,与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甚大。
我国工业化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遇到过的。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全球平均为29.7%,中下等收入国家为31.7%,上中等收入国家为35.2%,我国仅为19.7%;人均淡水资源,全球平均为8241立方米,中下等收入国家为9537立方米,上中等收入国家为7586立方米,我国仅为2257立方米;石油消费,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25%左右,人均石油消费达3.21吨,我国的石油人均消费量仅为0.16吨,但总消费量已达1.94亿吨。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费模式,整个世界将难以承受。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21世纪,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总量、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的压力、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的急速推进、区域的不平衡加剧等,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制约。因此,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发展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而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认为,新型工业化应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中国新型工业化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不能重复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那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搞粗放型的工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益,同时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杨晓堂认为,我国工业既有最先进的产业,也有较原始的产业,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工业格局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用最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改造传统产业;经济学家董辅扔认为,新型工业化之路的核心有三:一是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二是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增加就业。
新型工业化需要一批有基础和优势、一旦突破就能产生重大原始性科学成果的各个科研领域的基础研究作基础。同时在以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网络通讯与软件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纳米技术、智能化结构、功能材料和空间海洋等各个科技领域都需要科技创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工业综合竞争能力,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应当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深化产业内部分工协作和结构的优化调整,重点围绕支柱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所需要的技术,调整优化科研开发投入结构,加大新增技术创新投资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倾斜。应当鼓励跨国公司建立研发机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加重视消化吸收,重视二次开发和利用,加快具有领先优势和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推进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应当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大中型企业或行业建立研发中心,推进高科技产业的转化、孵化基地建设,力争在生命科学等优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加强整合社会科研力量,促进科研机构向市场化的科技开发、技术服务、中介机构转型。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实施制度创新,促进生产要素的组合与流动,应当通过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全方位的科技创新网络,集成全国的科技创新力量,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汇集并充分发挥创新智能。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