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方面助力“走出去”
加强战略谋划,进行顶层设计
制订高铁装备“走出去”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高铁装备“走出去”统筹协调机制,明确高铁装备“走出去”的战略路径。通过异地投资、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资本运营手段,实现由产品输出到产品、技术、资本、服务输出的转变。
此外,建议政府主导成立包括设计、施工、整车、关键部件、运营等相关单位在内的联合体,发挥高铁行业的整体优势,形成国际级产业力量,提高“走出去”实力和系统总包能力。
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要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建立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深度参与国家科研任务的新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制造技术、企业管理、商业模式等多元化创新。
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形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资本共同构成的成果转化助推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构建全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
要探索创新路径。建立和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基地,加强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布局全球化企业技术中心,集合产业各种科技资源与研发力量,加速推进研发及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原始创新能力。
要增加创新资金投入。不断拓宽科技创新资金渠道,扩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向企业比例,鼓励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探索募集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
加强检验测试能力建设,构建国际标准体系
要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建立第三方的专业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鼓励组建以国际互认为前提的合资认证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铁装备产品认证制度。加强高铁装备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加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话语权和议价权。
此外,要加大我国高铁装备标准的宣传。利用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的机会、国际组织宣传中国标准,实现中国标准的国际化;为高铁项目建设国家有意识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技术人员对我国高铁装备标准的认可度。
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构建面向国际的高铁产业体系
要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鼓励企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制造基地和市场营销网络,或收购国外技术和品牌,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
同时,营造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塑造积极正面、互利共赢的国际形象,获得国际高铁潜在用户的信任,梳理用户的需求目标;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高铁产业链,深化研究高铁装备各产业链环节风险效益评估,建立产业国际化竞争新优势。
此外,要建立高铁装备企业投资、成本、运营等方面详尽的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帮助他国了解我国高铁装备以及更好地做出决策。
建立专业知识产权机构,加强专利申请
要成立高铁装备“走出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门负责高铁装备境外知识产权的申请、登记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境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工作;建立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为我国高铁装备企业“走出去”提供机制保障。
要建立高铁装备技术专利国内外登记机制,强化核心技术专利国外布局的策划,加强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在目标市场的保护实施。
要注重技术输出知识产权合同审查。强化对高铁装备技术输出的知识产权合同约定,合理评估输出的知识产权价值,约定双方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和赔偿,针对高速动车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制定相应对策。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国际化培养规划
要制定高铁装备人才国际化培养规划,针对海外市场复合型人才的严重缺乏,采用选送国内优秀员工参与语言培训和积极引进海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方法;研究培养对象筛选机制,确定研究内容以及培养模式、薪酬与激励机制等。
要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统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高铁装备产业发展造就雄厚的后备力量。
此外,还应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力度,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为高铁装备制造产业提供技术创新人才支撑。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
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制造技术,重点推进网络基础平台、产业数据交换中心等一批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制造技术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要以智能化、信息化为突破口,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着重解决技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融合,引导企业增强信息化技术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