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强调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突出的位置。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知道这句话的人不少,但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并不多。
在一块没有水利设施的土地上种庄稼,就只能望天收。雨水少,有旱灾;雨水多,有涝灾――没有好的水利设施的保障,就没有农业的旱涝保收。这大概是“水利是农业命脉”的第一层含义。
我国既地域辽阔,也人口众多。一方面多灾多难,是农业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另一方面是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球平均值的一半,要求我国的农业必须稳产高产。这大概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第二层含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人口越来越少,非农就业人口越来越多,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将逐步被专业化、机械化、产业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替代,现代农业对水利建设的要求会更高,或者说没有现代水利的支撑,不可能有现代农业。这大概是“水利是农业命脉”的第三层含义。
农产品产量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一是水利;二是种子、肥料等投入;三是种地人的积极性和技术素质。其中,水利是基础,水利基础好了,同样的种子、肥料投入,同样的农民,会有更多的产出;水利基础好,提升其他两个因素,农产品产出增长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这大概是“水利是农业命脉”的第四层含义。
水利是国家安全和强盛的基础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上升到了“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水利为什么如此重要?
水利是农业稳产高产的基础条件。没有好的水利基础,农产品产量就会随着旱灾、涝灾大幅变动,农产品价格就会暴涨暴跌,CPI就会大起大落。经济和社会稳定就比较难。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一帆风顺,有人说是国运好,应该说是好的水利基础奠定了防灾减灾的基础,以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充足供给的基础。如果自然灾害频发,并且农产品极度短缺,经济、社会是不可能保持30年持续稳定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30年改革开放,大量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流出,农产品供给充足,经济社会持续稳定,是因为此前我们奠定了好的水利基础,奠定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石。
未来30年,全球生物能源产业化将蓬勃发展,更多的农产品将被当做燃料消耗掉,农产品短缺将比现在严重得多,这将对我国现代化构成严重威胁。未来30年,我国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农产品,并且实现更高水平的稳产高产。上一个30年,我国在水利上吃了老本,现在不仅要还水利的欠债,而且还要打下更高水平、更坚实的水利基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是百业之基,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且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国家来说,水利当然事关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这是不难理解的。水利和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有什么关系呢?
试想:假如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没有持续的对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哪有经济安全、生命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几乎到了无水不污染、无河不断流的地步,地下水不仅过度开采,甚至受到严重污染,很多地方不仅没有了青山绿水、农业灌溉之水,甚至连人畜饮水都困难了。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哪有生态安全、民族安全和国家安全可言?
在“十二五”的头一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既是高瞻远瞩之举,也是迫在眉睫之举。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