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在德国科隆出现了一条名为“三一路”的新道路,这条路上,出现了一个新站牌“三一站”。这起因于中国的三一重工(600031,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工)在德国科隆投资设厂的一期工程完成。
见到三一重工副总裁贺东东时,他正在准备一个面试,用他自己的话说,叫“被面试”。
谈起中国企业“走出去”,贺东东把中国企业“走出去”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外贸企业的一个代表处,人家有订单过来,就卖东西,至于卖给谁不管,以后的服务不管,这个产品适不适合当地的情况也不管。这叫做出口型或者外贸型。发展到第二个阶段,就会正儿八经在海外发展销售网络,做一些自己的销售渠道,这样就有自己的营销网络,能够大致了解外面的市场,但还是中国产品往外卖的概念。现在三一重工在做的是第三个阶段,我们的产品专门针对欧洲开发,专门针对欧洲生产制造,产品本身真正满足当地客户需求。
“如果只停留在前两个阶段,中国的产品永远不能改变低质低价的局面。中国制造业真正走向国际化,一定要满足企业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目标客户开发产品、定制服务,满足当地客户的需求,这才是正道。”贺东东说,“中国为别人代工这么多年,我们的质量没有问题了,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勇敢地贴上一个牌子,然后去做我们自己的东西。”
选址德意志
三一重工选择德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顺理成章的。贺东东说,三一重工也考虑过欧洲其他市场份额比较大的国家,例如西班牙,但看过、走过之后,想法变成非德国莫属,肯定是德国。
从人才方面考虑,德国在工程机械领域始终处于领先位置,在德建厂才能吸引更多当地优秀人才加入;市场方面,约四分之一的全球机械市场在欧洲,要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就必须占领这个市场,这样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够更加贴近终端客户,以德国为中心覆盖整个欧洲市场及周边,另外,欧洲本身是工程机械的佼佼者,竞争对手都在这里,这里代表了较高水平的开发能力和制造能力;从供应体系考虑,三一重工在欧洲国家拥有众多优质供应商,德国工厂的建立能够有效降低欧洲零部件和主机的运输成本。
中国的“德国制造”
以前很多人有误解,觉得三一重工“疯了”,欧美的制造业都转出来几十年了,现在它却跑到那里去做生产。贺东东说:“三一重工正在完成自己的华丽变身,从中国制造变成德国制造,从而变成一个高质量的制造品牌。不可讳言,目前世界对"中国制造"有一种偏见,打破这个偏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我来这里投资建厂,在这里做研发,由德国工人制造,德国人管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回答。我们希望能打破这种品牌歧视。当然,成本的确是个挑战。”
据介绍,在德国,人工成本约是中国的7倍到10倍,总的成本大概要高出国内30%多。但三一重工有着自己的一本账,“因为我们是在这边开发和制造,能够按照欧洲产品的价格销售。通常讲,在欧洲生产的同类机器设备,肯定比在中国生产再运到这边来销售的定价要高,销售价格至少高出50%以上。欧洲客户对产品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必须进行本地化设计和制造,但导致的成本增加相对于欧洲市场的价格水平依然可以接受。我们预计三年收回1亿欧元的投资成本。”贺东东说,“另外还有一个困难就是文化融合。”
贺东东说,三一重工的对策是,当地高管和关键员工入职,马上会被安排一个中国之旅,因为欧洲人到过中国对中国的概念就立刻不一样。他们会到中国总部去参观,看到三一重工的厂房、研发中心和设施后,也会比较服气。接下来会有很多的研讨会,有专职的跨文化培训专干组织跨文化活动,大家坐在一起交流管理和业务的观点,三一重工本身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也比较能够被德国人接受,因为企业讲究品质,强调创新。
“现在三一重工在德国还在陆续招聘,每个月都有新成员加入。”贺东东说,“刚开始比较难,德国人比较保守谨慎。一个中国的公司新落地,对方是有很多怀疑的。我一直开玩笑,我去面试人,主要是被面试。他们问得很详细,战略、品牌策略等等,然后才可能面试成功。”
贺东东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就像一个变压器,把220V变成110V。我会把公司的理念转换成欧洲人习惯接受的方式,再通过德国团队去管理全球业务,这是一个变压的过程。我自己感觉压力是很大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我们夹在中间是感受最强烈的。”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