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钟上班,下午5点钟下班回家,老人们早已把饭菜做好,晚上辅导孩子写写作业,周末还能跟家人一起逛逛公园。”湖南常德市灌溪镇的王进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平凡而幸福。然而,9年前这种生活方式,对于因“城镇化”失去土地的他来说,却是一种奢望。作为一个身无所长的农民,他除了像同乡青年一样去大城市打工之外,似乎没有别的出路。幸运的是,2004年中联重科进驻灌溪镇建立工业园,更幸运的是,王进经培训成为那里一名出色的产业工人。
他不知道,自己的经历正是“新型城镇化”探索的一个样本。在今年的两会上,“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的新引擎”已经成为众多代表的共识。而在关注宏观经济、城市发展的同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让城镇幸福,是解读“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李克强在今年年初曾多次表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也认为,“把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落脚在增强经济活力、促进就业、改善人居环境上。”
在这次两会上,众多代表、专家提出了“人”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有了产业支撑,百姓“乐业”才能“安居”。其中,来自装备制造产业一线的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在3月6日湖南代表团分组审议时提出:“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他认为让成熟产业进入城镇,提供更多更稳定的就业机会,就能扎根城镇、繁荣经济,解决城镇化建设中让“人”留下来的问题。中联重科“产业集聚”模式成为两会“新型城镇化”议题的蓝本之一。
一方面,企业的持续发展,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居民就业的问题。在鼎城灌溪镇,全镇已有居民3.5万人,90%的劳动力实现了当地就业,其中1.2万人成为产业工人,他们中的7000人是在中联重科灌溪工业园入驻后新增加的;在益阳沅江,仅中联重科一家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的人数就超过3000人;在汉寿,城镇化使当地人口在三年时间从3000人增加到1.2万人,这些主要来自周边地区的劳动者,大多从业于中联重科、相关配套企业及新增的服务业。
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吸引了人才的回流。今年28岁的马辉曾在马来西亚学习高精设备操作,他在毕业后有两个发展期望:要么在国外,要么回到老家工作。马辉最终选择了后者,并已经成为中联重科的业务骨干。马辉说:“回到家乡,在父母身边,同时又有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机会,我觉得很充实,很幸福。”
此外,新型工业化还带动城镇农业现代化。灌溪镇已经成为一个工业镇,但是灌溪的农业也发展得很好。目前已形成优质稻生产基地、葡萄和蔬菜采摘基地等规模农业。据鼎城区区长董岚介绍,目前,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6000元,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的灌溪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早已突破1万元。
城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产业集聚,还带动了各个方面综合配套的快速发展。仍以中联灌溪工业园为例:当今该园区三产服务体系日益完备,发展越来越快,规模扩大了4倍,以园区为核心新修10条的高速公路形成的骨干路网带来了交通的极大便利。而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建设,还同步解决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提高当地人民的幸福指数。
如今,詹纯新所言的中联“产业集聚”模式已初具规模,中联重科在湖南的工业园区,分布于4个地市、12个县市区,在长沙向西、长达260公里的沿线上,打造了一条平均每35公里就有一个园区的工业走廊,并成为3个地市、7个县市区重要的工业企业和纳税大户,走出了一条“建设一个园区,集聚一批企业,形成一片城镇,繁荣一方经济”的“城镇化”路径。
“如果国内自身产值超过百亿的制造类企业在县级地区投建10个产业园区,对全国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将极为可观。”果真如詹纯新所设想,中联“产业集聚”模式能复制到全国,那么老人不再空巢,儿童不再留守,农民留在本地即能生存、发展、安居、乐业的“以人为本”的“幸福城镇”也就不远了。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