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末,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率10名院士齐聚柳工,为柳工工程机械及预应力技术发展“把脉会诊”。此举令业界为之侧目,对柳工而言,这既是为创新型柳工提供发展正能量的难得机会,又是对其将自主创新奉为企业发展命脉的积极肯定。
“进入国际市场,让我们意识到技术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
2013年,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依然一片低迷,尽管柳工也和许多同行一样存在开工不足的现象,但发展势头仍令人艳羡:1月,柳工出口整机500多台,同比增长80%以上;2月,柳工压缩机合作项目正式签约;3月,由柳工集团与康明斯合资的广西康明斯动力公司开业,发布新动力装载机……
早在2002年,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在国家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环境下,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尽管和众多企业一样订单应接不暇,柳工董事长王晓华却独具匠心地提出“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构想,带领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国际市场的开拓让柳工的技术创新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国际市场,让我们意识到技术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柳工研究总院机电研究所所长蔡登胜对记者说,“过去柳工以装载机作为主打产品,在国内市场可以说是独步天下,没有哪个企业能在技术上与柳工抗衡。但‘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要求企业走出去,我们就发现自己的技术与国外的标杆企业相比差距太大了。”为了缩小差距,达到国际高端市场的标准,柳工走上了创新助推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
柳工目前拥有一套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LDP(LiuGong Development Process)柳工产品研发流程。该流程要求企业根据客户、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开发,采用矩阵式的项目组织架构,提高了产品开发成功率。
根据LDP的研发流程,柳工于2010年研究“指尖操作技术”,并于去年针对‘H系列’装载机进行研发,实现了技术与产品的结合,预计今年年底通过评审投放市场。“产品成功上市的话,柳工将成为国内首个应用该技术的企业,柳工的装载机基本上可以跟国外的高端品牌并驾齐驱了。”蔡登胜说。
目前受房产调控、基建压缩等因素影响,国内工程机械市场持续低迷,柳工全年生产总值有所下降,但柳工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迎合了国际市场的需求,让柳工在国际营销中迎来了春天。数据显示,海外市场业绩占柳工总业绩的比例,已于去年接近30%,今年计划稳步增长。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产品升级和出口贸易,还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柳工研究总院院长罗维介绍:“柳工2012年全年累计出口整机同比增长7%,但全年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了66%,这意味着单位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了大幅提升。”
“每年都有新项目,让我们不停地接触到新东西”
创新是助推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如何保障企业活力充沛、动力不断?柳工通过三大组合拳打造了自己的创新体系。
首先,建立柳工科学家体系,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柳工与国内许多院校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聘请院士、教授作为柳工科学家,参与到公司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带动了企业人才队伍发展,提升公司技术研发能力。
其次,与国外大公司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罗维说:“现在柳工要跟国外的大公司合作,首先得谈技术上怎么分享,研发工作必须有柳工的工程师参加,以摆脱企业十几年前产品研发中的被动地位。”当然,这样的底气,源于柳工近年来在海外市场的高速发展以及在国内市场中的话语权。
最后,企业自身要“强身健体”。经济形势的低迷不仅没有让柳工的创新工作停下脚步,企业反而逐年提高研发费用。据了解,柳工创新投入占企业总投入的比重去年已突破4%,远远超过了当初的1%。
2011年,国家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柳工,计划总投资2.2亿元。该中心将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土方机械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技术成果转化和辐射平台及技术服务开发平台,打造成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契机,使柳工成为土方机械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及修订领导者。”柳工集团董事长王晓华说。除此之外,柳工目前还在新建柳工全球研发中心。该中心占地130亩,计划投资2.7亿元,配备的重型试验设备将极大地提升柳工的试验能力,弥补过去工作中的空缺。“这将让过去为了一个试验跑遍全国甚至跑到国外的经历成为历史。”
创新技术的核心在于人才,柳工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关怀技术人才,扶持创新工作。“在技术人员激励方面,柳工每年有项目奖和科技创新大奖;技术人员采用单独的薪酬制度,大力激励技术人员专注于技术创新。”蔡登胜介绍说,“柳工最吸引技术人员的是它每年都有新的项目,让我们感觉能不停地接触到新东西。而且开放、平等、自由的创新氛围,让每个技术人员的新想法都得到尊重。”
“只有创新才能突破技术瓶颈和技术壁垒,为企业生存赢得空间”
作为“技术柳工”,企业曾创下过许多次“第一”,如中国第一台铰接式轮式装载机、中国第一台井下装载机、中国最大吨位的装载机等等。
然而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困境下,柳工面临着诸多发展掣肘。纵观其他产业的发展历程,以规模、成本制胜,大打价格战获得市场份额短期内大幅提升的企业并不少见。这些策略的背后,是企业无暇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打造自身的核心技术。柳工能否坚持打造创新型企业?王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产品必须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地位才行,我们会逐步加强这方面工作。”
“企业的改革没有顶层设计不行,但是光有顶层设计,没有实践中的探索也不行。”王晓华说,“目前企业需要做的设计就是如何强身健体,这自然离不开创新、企业内部的变革和管理的升级,并且只有创新才能突破技术瓶颈和技术壁垒,生产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企业生存赢得空间。”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