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下午,在柳工装载机事业部大型机厂结构车间里,自治区劳模廖国锋正带领两名“90后”徒弟摆弄着一个“大家伙”:当天两名小伙子要学习焊接机器人的操作,指挥机械臂在零部件上找焊点。在这里,有一个专门开辟的“廖国锋(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只有几十平方米,但它搭建起来的“智造舞台”却很宽广。
工作室是今年8月才挂牌的,也是柳工第二个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这里既有车间主任、技术顾问、公司总裁助理,也有从一线工人中走出来的技术大师。廖国锋是一位从一线走出来的工人技术专家,他1993年从技校毕业后进入柳工,在电焊工岗位上干了十多年。
虽然一线生产经验丰富,但多年来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廖国锋,“设计和生产容易不对‘口’!”廖国锋说,过去负责设计的技术人员因缺乏生产经验,设计的机件达不到要求,工人用不了,而一线工人虽有经验,但却不懂设计,提出的建议也没法被技术人员很好利用。
“蓝领和白领融合”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工作室里,培训大学生、技术人员学习基本电焊技术及现场生产实践是一项重要内容。助理工程师麦鲜杏是廖国锋的一名大学生徒弟,这名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的小伙子,常跟廖国锋到车间里“走现场”,很快便从中受益。小麦举例说,车架上一块需要两端焊接的钢板,焊接后可能收缩2毫米,这区区2毫米,却是一个很大的工艺误差。他通过“走现场”了解情况后,将钢板的工艺尺寸放宽2-3个长度,焊接后的尺寸正好符合标准。
工作室对一线工人的培训亦是朝着“蓝加白”的方向。廖国锋说,近年来焊接机器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传统焊工的一些基础活,机器人都能做,而且做得更快更好,这要求电焊工在技术上要有所突破,“比如为机器人编程,如果有一线工装设计和焊接工艺编制等实践积累,编程就变得更直观、更容易了。”
到目前为止,廖国锋培训过的学徒已超过500人,工作室成立后,这个数字还在继续扩大。而廖国锋个人,今年为企业进行的生产即时改善,创造效益已超过10万元。
据了解,截至2013年9月,像“廖国锋(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样的先进模范(职工)创新工作室,柳州市共有35个,共培训了技工近5000人次;取得近40项创新成果;创造(节约)效益达5000多万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南正规平台 ”。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