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大举措看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点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腾讯微博 更多
自选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文字大小:【】【】【

    这次刺激经济方案说明,中国不光是有新工具,更重要的是有新思想。我认为,中国将来经济的增长点,不能学欧美,靠房地产和汽车作为支柱产业,这是高消费、高奢侈行业,中国的支柱产业应该是教育、科技、文化、医疗这些方面,那会增强中国的国民竞争力。

    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我觉得最困
难的是给中小企业技术更新换代的支持和贷款,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商业银行会害怕中小企业的风险,如果识别不了哪些企业有增长潜力,哪些企业必须淘汰,就只能靠抵押了,而传统最好贷的就是房地产抵押贷款,但是现在因为有金融危机,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加大,银行会很犹豫。

    增值税的转型,我认为是重大的改革。上一次金融危机时,推进的税制改革是加大中央财政的力度,对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带来很大压力,所以这次税制调整是很大的创新,同时还兼顾农村,还有文化方面的建设,这都超过了1997年中国财政政策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老百姓对中国经济的长远的前途是看好的,对中国经济非常有信心,但是他们没有转化成持续的行动,主要对目前的困难,什么时候能够克服还有一些观望等待的态度。如果大小非的流通、很多地方的房地产居高不下这两个问题被解决的话,我相信中国股市很快就能起来。如果中国政府解决了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恢复股市信心的话,中国股市的升高会带动亚洲股市的升高,整个中国和亚洲股市的升高,才有可能使中国过剩的资本流向国外,去收购美国和欧洲的资产,才会带动美国、欧洲摆脱它的困境。现在美国和欧洲靠自己的能力已经没有办法摆脱困境。

    A股市场受周边股市以及美国股市、欧美股市影响的程度,我认为不很大,当然会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出口订单,但是如果中国政府最近出台的政策放宽中小企业的贷款和加速增值税的转型的话,我觉得中小企业会有积极性抓住这个危机,这也是一个产业升级的机遇。

    外资现在是自顾不暇了,外资进入中国的目的是希望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果,但是我相信美国和欧洲的投行现在会非常愿意像帮助当年联想收购IBM一样,帮助中国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去收购美国、欧洲有技术、但是现金流困难的企业,我认为这是有极大可能的,而且他们会找上门来请中国投资,并不是我们自己要出去寻找机会。

    美国的衰退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后面会听到越来越多的坏消息。因为美国最重大的结构调整没有变化,这次金融危机主要的发生原因,一个是过度消费,还有一个是金融垄断造成的过度投机,如果不趁这个时机把巨型的金融垄断企业拆散竞争,反而是让它受保护,渡它过关,会把问题弄得越来越严重。

    这次金融危机,我认为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就是说市场经济的波动,原因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相信市场自动会解决问题的人,认为市场本身是稳定的,所以不需要政府干预和监管,但是熊彼特和凯恩斯很早就说过,市场本身的波动,因为是创造性毁灭,是内生的原因。这次大家总算承认这次金融危机是美国人引起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人还只是怪罪于监管不力或者有些人过于贪婪,而没有认识到是美国经济体系出了问题。所以,现在的经济学理论基本上是工业时代甚至农业时代的,要来面对一个网络化的、信息化的时代,我认为是完全过时的。要不进行制度改革,不调整结构,现在照以前的办法打强心针,无论是减税还是降息,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不会解决根本问题。奥巴马如果不进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他说的那些愿望恐怕很难实现。

    说到中国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对周边的影响,第一利好的是对中国有持续贸易顺差的国家,比如说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他们的经济会受中国影响而带动,可能是最快摆脱经济危机。第二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石油、矿产等原材料的国家,像巴西、俄国、非洲那些国家等,因为中国要修铁路,要修基础工程,会大量增加原材料需求,他们也会被中国经济带动。对欧洲和美国来说,如果他们放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的限制,正赶上中国新一拨的中小企业和国有大企业都是技术更新浪潮的时候,他们会大大增加对中国的高科技的产品的出口,这会有助于缓和他们的贸易逆差,但是无助于他们摆脱经济危机,因为他们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不是贸易逆差。

来源:上海证券报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图片新闻

网友评论

关于6300-- 本网动态--联系方式--免责声明--版权信息--友情链接--在线征稿--设为首页
客户服务: 6300#6300.net(发邮件时请把#改成@)    服务热线:0754-88650996 88363699 研发中心(深圳):0755-33319889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 © 1999-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