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之外的机会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腾讯微博 更多
自选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文字大小:【】【】【

  4万亿的刺激计划到底会让谁受益?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暂时难以参透。不过,为巨额信贷增量做出巨大贡献的几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肯定会得到不菲的利息回报。例如,工商银行今年计划新增贷款量达到了5300亿元。

  虽然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统计出全年的收益情况,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诸多中小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都在这一轮信贷“大跃进”中被几大行远远地抛在了身后,特别是后者。

  3月13日,央行发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3448亿元,较2008年初增长7.37%。相比2007年全年增长47%,增速明显放缓。

  有人甚至笑称,外资银行的表现“拖累”了上海的贷款增长:1月份,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823.7亿元,同比多增233.1亿元;而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减少43.4亿元,同比多减183.4亿元;上海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加436.2亿元,同比多增909.3亿元,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减少155.6亿元,同比多减132.3亿元。

  外资银行下降的状况已经引起监管部门注意。有消息称,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已经召开会议,敦促外资银行分析市场需求,开发多元化贷款项目,在必要时从母公司获取更多的流动性,向当地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然而,大多数外资银行的母公司资金匮乏,能否提供资金支持不得而知。而且,在金融危机之后,原本高度依赖同业拆借的外资银行也面临着拆借困难。自从2008年10月欧美各国集中爆发信用危机以来,国内中资银行对外资行的人民币拆借几乎归于零。

  当然,外资银行不佳的表现还归因于,在与政府的关系方面它们与几大行没法比,这样自然很难从大型项目的融资计划中分到一杯羹。尽管各家银行纷纷表示,它们对4万亿一揽子计划“兴趣浓厚”。另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已经被逼到墙角的外资银行,业务大多面向外商独资企业或当地中小企业。然而,不幸的是,这些企业因为全球经济衰退受到了严重打击。

  除了对公业务,外资银行所赖以生存的个人银行业务:高端私人银行业务,其形势也并不令人乐观。国内某商业银行称,其私人银行客户在过去一年内增长了35%,其中大部分是从外资银行转移过来。而且,据其透露,很多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也在纷纷瞄准中资银行的岗位跳槽?

  形势不可谓不艰难。尽管如此,分析人士依然认为,外资银行在中国还有进一步拓展业务的空间。比如,风险较小的个人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部分消费类贷款;比如,利用外资银行擅长的供应链融资方案,为一些大企业及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甚至,比如目前拉动内需的重头戏:农村市场。

  事实上,外资银行也是这么干的。今年3月18日,注册资本为1700万元人民币的花旗第三家农村贷款公司在湖北赤壁成立。花旗中国副行长石安楠说,要将贷款公司的模式发展成为“花旗在中国业务的一个持续性盈利点”。

  汇丰日前也表示,公司今年将招聘1000名中国员工,并计划在年底前将网点增至100个。在中小企业业务方面,汇丰启动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研修班”。这个免费课程首先是为了协助中小企业应对时艰的,同时也是为了锁定中小企业客户,为它们提供增值服务,增加其对于汇丰服务的黏度。

  虽然渣打中国个人银行业务方面依然处于微亏状态,但该行表示,在2011年之前还将继续扩大对中国的投资。渣打中国个人银行总裁谢有福表示,渣打努力的重点是在中国建立一流的客户关系及满足中小企业需求。在中小企业业务方面,渣打在非洲市场的网络优势可以派上用场,他们希望通过“中非贸易通道”等项目,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中国中小企业在非洲市场上寻求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实际上,无论是中资银行正在忙碌的4 万亿,还是外资银行努力开拓的中小企业市场和农村市场,都是经济下行期内国家经济刺激政策指向的部分。无论大企业客户还是中小企业客户,无论城市市场或是农村市场,银行今天对这些市场的理解和动作决定了明天它们在这个市场的蛋糕能切多大。寒冬时刻,银行如何锤炼自己的内力成为经济复苏时抢得先机的重要砝码。

来源:《IT经理世界》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图片新闻

网友评论

关于6300-- 本网动态--联系方式--免责声明--版权信息--友情链接--在线征稿--设为首页
客户服务: 6300#6300.net(发邮件时请把#改成@)    服务热线:0754-88650996 88363699 研发中心(深圳):0755-33319889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 © 1999-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