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专题 >> 工程机械行业关注电力工程建设热潮 >> 最新要闻 >> |
据最新消息,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再生能源金融论坛上透露,新能源振兴规划即将出台。随着相关发展目标的调整,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风电规模将达到1亿千瓦以上。受此拉动,中国国内目前风力发电基地设备吊装市场将进入高潮,一大批包含履带起重机在内的大型建筑机械设备将再次得到重用。
当前,中国正在通过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基地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努力在风能资源丰富的西北和沿海地区建成六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肃河西、新疆哈密、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都力图打造中国“风谷”。
风能发电基地建设崛起
从相关资料看出,在我国目前新能源产业的各子行业中,风力发电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太阳能利用受技术制约略有滞后,后续发展依赖于政策支持。而此次新能源振兴规划纳入了核电开发利用的内容,核电发展有望加速。
在最近召开的第四届再生能源金融论坛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透露,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初稿已经制定完毕,并完成了向各地发改委以及相关企业征求意见的工作,将择机出台。根据新能源振兴规划,风电将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
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朱永芃表示,中国风力发电的发展速度很快,2008年底,我国风电装机894万千瓦,居于世界第四,亚洲第一,2010年可以达到2000万千瓦,2020将达到一亿千瓦。我们想不仅做风力发电的投资,我们把设计、建设、调试、运行等投资的几个环节,我们都做得很强大。
风电发展的重点将是大型风电基地的建设,到2020年,将在甘肃、内蒙古、河北、东北,以及江苏沿海等地建立若干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目前我国风力发电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基础,国电集团江苏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骥说:“现在的设备可利用率达到了98.89%,这在全球都是最高的。国电江苏龙源风场实现盈利4000多万元。”
同时,风力发电的大规模开发,将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实现设备制造国产化。国电联合动力总经理张军表示,“我们要自主研发5兆瓦及以上的机组,以及2兆瓦左右的新一代风机,同时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争取在2012年达到20%产品出口,产能业绩居世界前列。”据业内人士分析,除却一批风机设备需求上升之外,前期风电基地建设也需要大量的吊装设备如履带起重机等,都将随着新能源规划的出台而受益。
风能发电市场前景广阔
据研究报告预计,全球风电发展正在进入一个迅速扩张的阶段,风能产业将保持每年20%的增速,到2015年时,该行业总产值将增至目前水平的5倍。从目前的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可行性来看,风能最具竞争力。从中期来看,全球风能产业的前景相当乐观,各国政府不断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鼓励政策,将为该产业未来几年的迅速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根据预计,未来几年亚洲和美洲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将实现每年30%的高速增长,印度风能也将保持每年23%的增长速度。印度鼓励大型企业进行投资发展风电,并实施优惠政策激励风能制造基地,目前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5大风电生产国。而在美国,随着新能源政策的出台,风能产业每年将实现25%的超常发展。在欧洲,德国的风电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其中风电设备制造业已经取代汽车制造业和造船业。在近期德国制定的风电发展长远规划中指出,到2025年风电要实现占电力总用量的25%,到2050年实现占总用量50%的目标。
而一直以来在风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欧洲国家增长速度将放慢,预计在2015年前将保持每年15%的增长速度。其中最早发展风能的国家如德国、丹麦等陆上风电场建设基本趋于饱和,下一步主要发展方向是海上风电场和设备更新。英国、法国等国仍有较大潜力,增长速度将高于15%的平均水平。
目前,德国仍然是全球风电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德国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的28%,而德国风电设备生产总额占到全球市场的37%。在国内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出口已成为德国风电设备公司的主要增长点。
在中国,2006年国家发改委会、科技部、财政部等8部门联合出台了《“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依据十项节能重点工程的标准以及政府支持环保节能产业的政策导向,未来工业设备节能更新改造、建筑节能、节油及石油替代以及可再生能源这几大节能领域将获得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市场最热的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等产业。风能资源则更具有可再生、永不枯竭、无污染等特点,综合社会效益高。而且,风电技术开发最成熟、成本最低廉。根据“十一五”国家风电发展规划,2010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而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约91个风电场,装机总容量仅260万千瓦。可见,风机市场前景诱人,发展空间广阔。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